云南最具松弛感的宝藏小城,不是大理,不是丽江!
界面新闻记者|肖芳界面新闻编辑|文姝琪9月24日,字节跳动一口气发布了豆包*生成-PixelDance、豆包*生成-Seaweed两款大模型,面向企业市场开启邀测。
遥远的彩云之南,每一座小城都能让你产生停下脚步的冲动。但有哪座城市,不仅拥有你想追求的诗和远方,还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法式风情,更是一座能照见中国近代史的地理坐标?大概只有那座滇南小城——
蒙自
你或许听过这个名字。云南最富盛名的美食“过桥米线”就是她的特产。这座小城也正像一碗过桥米线,融汇了无数惊喜:充满法式风情的“小巴黎”、哈尼长街宴与彝族火把的狂欢、朱自清笔下“玩具似的”小城、西南联 生的庇护所……的有千万种味道,总是下一口的滋味最迷人。
蒙自很小,可她小得不简单。她曾是马帮商道上的重镇,是滇越铁路上的枢纽,是近代云南开埠 关,是与矿业大城唇齿相依的商贸口岸,是兵家必争的冲要。世界各地的商旅、修筑铁路的工人、躲避战火的师生、投身三线建设的热血青年、保家卫国的战士……一代又一代人如潮水般在这座小城来来去去,交汇成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在繁华落尽后,又化作一种极致松弛的宠辱不惊。
去蒙自吧,去留住一段往昔的精彩岁月,去体味一座老城 逝去的青春。
滇越铁路上的“小巴黎”
碧色寨火车站,可能是今天许多人邂逅蒙自的 站。
这深山中的小小车站,是一缕在你意想不到时迎面吹来的法式微风。黑褐色的铁轨伸展,停靠在鹅 的站台。有些斑驳开裂的墙面上好像永远斜刻着下午四五点钟温暖慵懒的阳光,那橘红的门窗、翠绿的长椅、行走不息的法式钟仿佛定格了一个持续百多年的漫长午后。
不妨带着探究的目光,看得更仔细些吧。将这座小站平静、优雅的外表揭开小小的一角,波澜壮阔的历史便潮涌而来。
从高空俯瞰,“山”是蒙自不变的主题。从海拔超过2500米的最高点老寨大黑山,到海拔 的冷全镇清水河,跨过两千四百米的落差,地形极为复杂。蒙自的市区就坐落在西北侧的一片小巧盆地中。
被大山环抱的蒙自,却偏偏没有走向封闭,穿山而行的“路”让这座小城一次次被历史的潮水推向浪尖——在漫长的古代,她曾是马帮商道的中心。古道在她脚下生长,西至思茅(普洱),东至广西,甚至伸向更遥远的缅甸、老挝、暹罗(泰国)、印度,运出生丝、茶叶、皮革、香料,又运回宝石、珍珠、琉璃。
时光沿着驿路缓缓流动,直到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打破这座小城的平静。
那是一场清 “不败而败”的反侵略斗争,以一纸不平等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作为休止符。1889年,蒙自开埠,作为云南近代的 座海关,成为中国与已被法国占领的越南之间重要的商贸口岸。随后,一条“钢铁之路”取代了马帮古道,将蒙自架上了历史轨道——
滇越铁路。
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 条铁路:北起昆明北站,南至越南海防站,这条八百多公里的线路,从南海一直延伸至云南腹地。这条铁路为蒙自拉来了众多云南 : 座现代邮局、 座电报局、 座海关……
隆隆的火车轰鸣日日响起,山中的蒙自,变得前所未有的通达。就连小小不起眼的——在铁路开通前曾是个只有十几户的村庄——也一跃成为滇越铁路上的 大站,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开放和繁荣的程度在滇南首屈一指,甚至被往来商人不无艳羡地称为“小巴黎”。
蒙自的繁华,又与距她仅有四十分钟车程的另一座小城个旧息息相关。
矿产资源富饶,霞石储量全国 ,锡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是著名的“锡都”,而且铜、锌、钨等有色金属均储量丰富。个旧和蒙自以北的开远则以产煤闻名。
个旧、等工矿城市的开发,与滇越铁路的繁荣同步发生,蒙自则在这一进程中变成关键的商贸交通枢纽。
位于个旧蔓耗镇的海关一度属于蒙自海关,开埠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马帮汇集于此,又由此去往四面八方。甚至滇越铁路建造需要的一部分器材,也经由这条商道运输。
有数据显示,滇越铁路开通后,从蒙自出口的锡矿翻了一番以上,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蒙自进出口总额占到云南8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 大通商口岸。
烈火烹油,繁花着锦,这一条暗藏着旧中国屈辱史的交通命脉是小城的辉煌,也是小城的伤痕。辉煌与伤痕共同铸成了今天的蒙自,更照见了一个强盛中华之崛起。
“玩具似的蒙自”,藏着多少人的芳华?
历史流动不息,1938年,抗战的烽火蔓延而来,为了切断西南大后方与东南亚的联系,日本派出飞机集中轰炸滇越铁路,并在三年后控制越南段铁路。1941年,为了抵御日军,滇越铁路开始了部分拆除。蒙自见证了法国殖民者的觊觎,也见证了民族抗战的悲壮与热血。
也就在抗战期间,西南 文法学院迁至蒙自办学,朱自清、闻一多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生活、讲学。
今天,颐楼、法国领事馆旧址、蒙自海关旧址等具有法式风情的建筑,坐落在环湖路边,它们都曾是西南 蒙自校区的旧址;静谧的南湖,是当年西南联 生们的聚会地,面对这片湖水,我们可以想象八十年前他们泛舟于此的笑声与歌声。
一面是战火,一面是传承不绝的文脉,在最紧迫的年代,这群最温文尔雅的人,在蒙自留下了从容坚韧的一面。
时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朱自清,曾在蒙自住过几个月。漫步蒙自,朱自清也觉得这座城市小,“像玩具似的”,但小得恬淡、小得可爱,他在《蒙自杂记》里这样描述:
“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书店,文具店,点心店,电筒店,差不多闭了眼可以找到门儿。城外的名胜去处,南湖,湖里的崧岛,军山,三山公园,一下午便可走遍,怪省力的。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
每年夏天,蒙自的火把节总能唤起全城男女老幼。人们举着由芦秆或树枝做成的火把,一边唱一边走,冷静的小城瞬间热闹起来。这一幕曾经深深感染了朱自清:“在这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过去的一百年,蒙自是云南版图上当之无愧的关键之城,它 矿藏、积累财富,也在危难时庇佑民族精神。而当战争和繁华一起如流沙般远走,喧嚣总非长久,蒙自人面对的是漫长的平和。
红河州州府本不在蒙自,最先在个旧,2003年1月29日,红河州首府由个旧市迁至蒙自县,忙碌的矿洞和喧嚣的火车站,一同冷寂下来,两座小城都走入了自己的新的历史阶段。
几年前,蒙自作为电影《芳华》的取景地出圈,几十年前的年轻人们在大礼堂跳舞的镜头,感染了很多人,也让人们集体回望这座小城的青春。凝聚了历史的窄轨火车、南湖、碧色寨火车站、法式建筑群,吸引了慕名而来的游客。
在街头喝一杯咖啡,浓郁的香气来自本地所产的优质小粒咖啡豆,面前的法式建筑默默提醒人们,云南的 座咖啡馆就诞生在蒙自。
如果说,恰恰是那些经历过繁荣而回归平静的城市,才更接近松弛状态的话,那么今天的蒙自,就有这样悠然的气息,因为它有太多太多的历史,值得细细品味。
周家大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老建筑,
它的主人曾将宅院内“颐楼”让出,
作为西南 文法学院教学楼与女生宿舍。
蒙自的滋味,不止一碗米线
今日的蒙自,是云南特色的旅游城市、农产品之城、民族之城。最大的城市名片,也从铁路变成了过桥米线。
小城蒙自,是过桥米线的发源地。曾在西南 读书的汪曾祺,念念不忘这份滋味:“鸡片腰片鱼片肉片都极嫩,汤极鲜,真是食品中的尤物。”
正宗的过桥米线,配料极为多样,鸡片、腰片、鱼片、猪里脊片、宣威火腿片,片片不少,先把这些食材推入热汤烫熟,然后将晶莹的白胚米线和生菜依次拨入碗中。一碗米线下肚,不同的口感和口味层层叠叠地口中展开,回味无穷。
过桥米线好像是蒙自的某种缩影,丰富多元,混于一碗,温吞平和,底蕴醇厚,这是蒙自的特色,也是背后的真正滋味。当然,蒙自米线的花样可远不止过桥米线一种。菊花米线、团山小黄牛米线、砂锅米线、帽子米线、凉米线……连吃两个月,绝对不重样!
蒙自所在的红河州,是高山上的稻米王国,蒙自人吃米的方式当然也不止米线一种。当地有一种常吃的蒸糕,是用糯米和普通大米一起磨成了粉做成的,上面盖着厚厚的一层蒸得几乎化成汁的红糖,又黏又软,刀子切不开,要用棉线划成一块一块的,趁热夹上红糖、花生和豆粉吃。这蒸糕抢手得很,上午出摊,不到中午准保卖光。
在蒙自的美食版图上还有块顶顶出挑的宝地,那就是新安所。这座小镇曾是明代屯军的驻地,山东、江苏、四川等各地的军人带来家乡的饮食记忆,让这里的食物博采众家之长,有甜甜糯糯的八宝饭,也有热辣十足的烧豆腐。最让人难忘的莫过于蒸肉饭,看似平平常常的粉蒸肉,可就是又香又嫩,咬一口就能渗出异常丰沛的肉汁,配上热气腾腾的甑子饭,再来一份麻辣鲜香的套肠,可不是一碗两碗就能吃够的!
除了美食文化的交融,多种民族风情也交汇于蒙自,彝族独特的“三步弦”、壮族精美的刺绣织锦、哈尼族热情的欢宴与美酒……山高谷深的蒙自,让各种生活方式自由舒展地生长。“听见弦子响,心慌手掌脚杆痒”,歌舞是自在快活的写照,歌舞之后,喝一碗哈尼族的“水碾茶”,看从高山而下的流水推动水车揉制茶叶,说不出的舒心。
过去与当下的轴线在蒙自交错,造就了复杂的地理文化坐标,也为蒙自人今天的多元生活,提供了更多选择与可能。
有人说,走在蒙自街头,最吸引人的是法式风情。法国花园、哥胪士洋行、海关旧址,碧色寨车站的不远处甚至坐落着法国人带入中国的 片红土网球场,都在提醒我们这里曾经的繁荣。
可如果进一步感受,便又能发现这份法式生活背后,有着在地的、民族的、古典的多重韵味,那是只属于蒙自的独特滋味。
褪色泛黄的历史,就是小城平平淡淡的日常。
图为法国领事馆旧址。
去蒙自吧,去这座小巧而浓烈、浓缩而舒展的小城,多住几天。
文 | 阿满
文字编辑 | 猫骑士
图片编辑 | 王家乐
头图 | 逻辑杨社长
封图 |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